展览日期:2008年10月4日至10月31日
展览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1:00 – 18:00
开幕时间:2008年10月3日下午17点(晚餐会19:30,音乐表演20:30)
10月10日晚上19点:"噪音有利民乐"电子民乐表演
展览地点:Boers-Li画廊,草场地甲8号
Boers-Li画廊荣幸地向您宣布,2008年10月4日至31日,我们将在空间的小展厅举办丰江舟个展。此次个展名为“四分律”,它为我们展现了新媒体艺术家及著名实验音乐家丰江舟的成熟思想,探讨了唯象理论与关联空间的概念。
最初,丰江舟在中国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学习美术教育。过去15年中,他的创作主题与媒介一直游走于中国的造型艺术与音乐之间,他的代表作经常很难被归类,并且这些作品将中国艺术的创造性语言推展到新的境界。
艺术家丰江舟的履历中还包括这样的重要经历:他是富于开创性的摇滚乐队“苍蝇乐队”的组建者及主唱;他策划了电子音乐合集《Far East Digital Hardcore》;为著名先锋话剧《恋爱中的犀牛》创作音乐;当然,除此之外丰江舟还参加过许多活动,其中也包括多媒体VJ表演及声音装置的创作。
在此次个展中,丰江舟将展示两件全新的作品,一件是关于视觉的,另一件是关于听觉的。第一件视觉性作品是将山西永乐宫中的一幅大型宗教壁画投影到画廊的一面墙上。整个空间是暗的并且非常安静,慢慢地,投影中的神仙形象开始眨眼睛,但是这个动作非常微小,以至于许多观众不会察觉到投影中的形象在动。丰江舟将带来疑问的多媒体层面插入到观众的视觉感知中,希望通过这一手法来挑战由于绘画的静止状态所带来的死寂感(特别是那些已经载入美术史的作品)。
第二件关于听觉的作品,是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全黑的空间,并安排观众坐在一张椅子上——这张椅子则安置在一个铁笼子的中央。铁笼子顶上吊满了垂直排布的音箱,循环播放着丰江舟的原创音乐,这加强了观众体验声音的方位感及感官感觉的被移置感。
开幕式当天,丰江舟将会与他的团队“516丰”及中国著名的萨克斯乐手刘元合作,进行“噪音有利民乐——多媒体电子民乐”的现场演出,此外,参加演出的音乐人还包括Dead J、杨滔和佳佳。
作品:《大隐》
作品描述:七台摄象机以大隐者在街口练功中心画面,同步拍摄街口组成连续伸展的画面。
展示描述:1)以中心屏幕为黑白或单色画面,向两边渐变彩色画面。
2)以中心屏幕为慢速播放,向两边渐变为正常播放速度。
3)声音也以中心屏幕为天籁之音,向两边渐变为嘈杂。
装置材料:七台电视机、七台VCD播放机、同步器。
作者阐述:围绕`费 非 飞`的主题,以现代都市作为主体风景,虚拟大隐者在街口练功,所有的现代都市之繁华、冷漠、沧海桑田都他无关,他看不见嘈杂的车辆及人群,反之也然。与其说是某一个体在“飞”,不如说整个就是一个“飞”的城市。一个大隐于市的精神自闭者与现代都市的合影。
从“苍蝇”到“四分律”
十年前,玩摇滚的人不知道“苍蝇”,干脆就别混了。主唱丰江舟,常常在唱片封面上现出一副破坏王的姿态。但不管曾经有怎样的辉煌标签,今天的丰江舟似乎并没有沉溺在过去,至少在几次的接触里,那些风光的电子往事从不是最精彩的话题。
在丰江舟的新工作室“四分律”里,电子噪音的深厚基底仍然铺陈其中,而影像的加入成就了无数种的合作与可能。从戏剧音乐的创作开始,丰江舟的 声音元素仿佛找到了视觉影子,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孟京辉多次热演的话剧里,那个曾经不安分的“苍蝇”又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新的创作。《恋爱的犀牛》、《琥 珀》……舞台不再限于那方盒子里,观众不光直面演员,更是出入在现场影像装置里,演员、观众、多媒体,此消彼长,此起彼伏,没有主客,不分你我。
秋风起兮 影飞扬
从话剧到大小晚会、各类音乐节,丰江舟统揽的疆域不断扩大,小到音乐,大到整个现场的总体策划,他好像从来不担心媒体之多会带来无法统筹的问 题。对于他来说,音乐也好,现场也罢,他总是游刃有余地处理不同媒介之间的关系,而作品永远没有终极版,四月份完成的《秋风辞》多媒体影像,最早是给一个 创意晚会制作的,但做完后,觉得很不过瘾。 (全文搜集中)
即将在17日亮相保利剧院的年度大戏《柔软》进行了首次联合彩排,效果震撼,情节另类,台词尖锐,表演动人,令有幸在场先睹为快的演员亲友们深受震动,大呼过瘾。
话剧《柔软》联排效果震撼,情节勾动观众泪腺
11月14日,年度最具期待的话剧《柔软》正式在剧院进行了首次联合彩排,所有舞台效果、灯光、音效、视觉技术等多媒体特效全部到位,郝蕾、范植伟、詹瑞文三位演员均穿戴演出戏服化好妆容正式参演,而到场的观众全部是孟京辉工作室《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和《空中花园谋杀案》的演员,这三出戏因为要和《柔软》同时在北京上演,导演孟京辉特意提前安排他们来观看联排。他们成为了《柔软》的第一批观众先睹为快。
此次《柔软》的舞台效果可谓精心打造,运用先进的光影技术,投射虚拟抽象的画面与舞台实景相结合,引领观众进入亦真似幻的梦境世界,领略错综凌乱、浮影交横的幻象空间。起初,在场的“观众”被郝蕾大段突如其来的惊艳台词震撼到瞠目结舌,然而随着故事剧情的推进,郝蕾所饰演的女医生与范植伟饰演的准备接受变性手术的男病人之间尖锐、敏感的对话,詹瑞文发人省思的内心独白,深刻的揭示了都市男女的生存困境与内心的复杂,又不禁令人感动,甚至有人为之潸然落泪。华美绚丽的舞台配以郝蕾、范植伟与詹瑞文的110分钟的精湛演绎,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惊赞和高度的好评,也有人表示《柔软》与通常的话剧很不同,形式和思想都非常尖锐,需要打开自己的全身心地去理解感受,希望有机会多看几遍。
主题:数字艺术该怎么玩
对话者:丰江舟(多媒体艺术家)
王泊乔(数字艺术中国www.dacorg.cn)
李铭超(数字艺术中国主编)
数字艺术中国:你是从事摇滚乐创作、演出及唱片运营,后来开始一步步成功的经营了你的多媒体工作室。同时参与到多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回顾一下过去,你觉得在意识形态上,摇滚乐和你目前的艺术创作有一些怎样的联系?
丰江舟:对我来说艺术门类都是一样的。比如我做音乐的时候态度是比较直接,作品的表达要考虑听众的反馈,我们叫观演关系,还有就是艺术家对自身作品的展示,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因为我自身的经历可能和其他艺术家不太一样,我在以往做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现在做多媒体作品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其实原则就是直截了当。很多的创作冲动,不是一开始先有创作理念的,一定是随性而来的,不是一个理性分析出来要怎么表达,是根据你自己的性格和说话方式,这种性格慢慢导致你的作品会变。
数字艺术中国:在你的这些精力中,用普通话来说是转行的都比较突然。从美院毕业,毅然从事音乐创作,然后突然开始经营多媒体工作室,同时开始多媒体艺术创作。对你来说去毅然做这些改变的驱动力是什么?在你心中一直有着一个什么样的理想?这些改变和理想有关系吗?
丰江舟:针对我的个案来说,别人可能没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个当成一个转型分析来说,我把自己变成别人来看,会有很多话去总结他的感觉,只谈我个人的真实感受是非常没意思的,我在中央美院的时候是对我一生来说很大的选择,我要不要做摇滚乐,因为做摇滚乐是我的一个梦想,我太喜欢摇滚乐了,做摇滚乐以前我是个超级发烧友,对摇滚乐的历史了如指掌,还给杂志撰稿,以前的绰号是摇滚教授,好多人都知道。这是我唯一做过的一个选择,因为实在是太喜欢了,一辈子如果不做一件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是有点非常遗憾的,我想的特别清楚,摇滚乐不是我的一个终生职业,也不是我的工作,它只是我特别喜爱的个案而已,对我来说做完了就结束了,它和我以后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我也希望在做以后其他工作的时候人们不再提起我摇滚乐的事情,因为这完全是我私人的喜爱,它有什么影响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就像现在我做音乐也没问题,可以做很漂亮的音乐写优美的旋律,但我现在不愿意去做,因为我不想发展这一块,我再做也没有意思了。摇滚乐我选择了一次以后,后来再没有选择过,多媒体其实不是选择,是顺理成章下来的,在香港他们请我去做剧是做音乐,但是我看到他们的剧有多媒体,我就天天跟他们多媒体的在一块玩,我看他们做的东西很喜欢,我也想学就拷了软件过来我自己去学,我那时还兼职在红星唱片做制作人,正好需要拍两MTV,让我帮着拍,我说行没问题啊,拍的很烂,然后就这么开始了,那时候多媒体从来没有在话剧里用过,所以没有水平的问题,随便用用感觉都挺好,就这么走过来的,很自然的,音乐对我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在哪里,它只是我个人的爱好,我也不想把它发展到很大的产业,我觉得也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要讨论的是新媒体的核心是什么,新媒体的核心一定是科技、数字,如果没有这些新媒体艺术是不成立的
数字艺术中国:从丰江舟的作品中的声音部分看,较多的运用了电子音乐,实验噪音的音乐风格,这一风格。是由于你自开始音乐创作之初到最后而形成的风格吗?还是最初就有对于电子音乐和实验噪音喜爱的初衷?
丰江舟:是逐步形成的,我一直在学习也比较喜欢学习,而且我是做技术出身,做音乐的时候音乐软件操作的非常好,做设计的时候平面设计软件也用的很好,我以前做多媒体是没有助手的,都是我自己在做,我也喜欢做这些东西,这样的话慢慢地就跟别的艺术家性质不太一样,很多新媒体艺术家都不太懂电脑,很多的艺术家剪片子都不上手,特技就更不用说了,很漂亮的画面自己无法设计无法做出来。其实这一个问题包含了很多问题很复杂,好像看起来都是一样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在做多媒体工作室的时候我们要承接很多任务,把它仅仅看做赚钱的时候你就不会进步,对我来说这些任务都是练手的东西,我跟我的助手说的很清楚只要你答应这件事情了,你就要尽全力精益求精的去做好,要让导演满意,慢慢的这几个环节就出现了,一个流程开始出现,这是别人没有建立的流程,我们慢慢建立了这样一个流程,其实自己也就提高了,对我来说音乐也是一样,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都是落地的,不是悬在空中的,是实际做事情的。形式和艺术哪个重要其实不矛盾,只是出身不一样。但是不得不说新媒体的核心是什么,新媒体的核心一定是科技、数字,如果没有这些新媒体艺术是不成立的,当然你用很好的观念最土的办法来做出一个作品,这也是新媒体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主流的方向,观念的东西一直有,因为新媒体的概念很大,都可以归结进去鱼龙混杂,这么说起来就没意义了,我们要讨论的是新媒体的核心是什么,它的生命力,为什么它具备一个无限广阔的平台,这平台能维持很多年永远发展下去,它的基础就是科技,因为科学技术是一直发展的所以的的平台就可以一直往下发展。新媒体艺术有几个点,一开始的时候是产生于当代艺术也就是精英文化里边,但是精英文化有个弊端:第一是中国艺术家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技术含量很低,第二相关知识最弱最窄,这是教育体系造成的,但是需要懂音乐,不懂音乐没法去做,不懂影像也没法做,对我来说就这么极端的,程序是控制所有的一切,图形编程,声音编程,数字可以控制图形和声音,第一是数字控制数字,第二是数字控制机械化运动,第三个是自动化任务,指的是互动,就是计算机的内部和外部机械的勾连,感应器的链接,如何链接是个学问,这在电子工业大学里面是非常低级的基础课,在我们艺术界里面变成很高科技的了,这是很可笑的,所以我们要实质性的和科学与时俱进,这是核心。
真正的数字艺术怎么样的人才能玩?
数字艺术中国:音乐方面由你个人发行的专辑有9张,多媒体工作室策划执行的舞台剧、大型晚会54场、数字及多媒体艺术方面的群展个展共参加15个,等等很多还没有被统计到的,很跨界!以后的主要精力会倾向哪个方向?更看重哪个方面?
丰江舟:还是新媒体,它在中国有多少个翻译:新媒体、多媒体、跨媒体,其实都是一回事,我认为叫跨界艺术是最准确的,跨界的概念是跨门类的,在国外的定义就是这样的,我是重复欧洲的定义,它跟以往最大的差别是艺术家不再只学一个艺术,好像把观念学通了就能做新媒体艺术,这是非常可笑的,人类的眼光是发展的,要如何发展,新媒体是一个最大的平台,因为它是跟外界各种行业都有勾连,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只使用了10%都不到,人家编好程序你来用这根本就不叫会电脑,真正的数字艺术怎么样的人才能玩,以后出来的人就会C语言把系统全改了,旁边还有一个人能把硬件全改了重新搭配成另外的东西,再来一个人说链接几个东西变成自动化任务,这就是新媒体,这就是核心。
真正新媒体的活动策划或项目的执行者最缺
数字艺术中国:近期在多媒体艺术方面有没有什么较大的动作?你觉得你还会继续“转行”吗?
丰江舟:我觉得我做那个事情都不过瘾,我觉得做音乐家不甘心,我很多的才华能量没发挥,做新媒体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它是很多东西的一个集合,无非是你这个作品偏向于哪个方向而已,但并不是我要介入,这作品是偏向戏剧的并不是我要进入戏剧界,不是说我要等同于孟京辉,我做的戏剧是新媒体戏剧,我不愿意去介入传统的戏剧行业这个门类。我做过的行业有画廊、摇滚乐、电子乐、唱片、噪音、多媒体、舞台剧、开幕式、晚会、各种东西,归纳起来看就是两个事,一个是声音一个是视频,当然我也做了一些多媒体作品,我和其他艺术家的的最大差别是,我做的都是很多人看的,这里边的观演关系就变了,别人没有的经验我有,我知道这个东西很重要,我不可能做一件作品扔在那,大家看看没意思就走了,这是很传统的一个展示方式,对我是不过瘾的,我会利用我的经验来做作品。
数字艺术中国:你觉得国内的多媒体艺术发展情况怎么样?你能够给一些目前从事多媒体艺术创作的一些怎样的建议?你觉得比较期望的国内多媒体艺术的环境是怎样的?
丰江舟:国内现在的艺术行业其实是脱节的,中国的情况很多东西是盲目的不确定太多,当代艺术非常年轻,很难归类,说它好与不好非常没意思,它缺乏很多从根上就缺乏,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说清楚的。新媒体这个词还是集中在当代艺术的圈子里讨论的比较多,我是游离在这以外的,中国的当代艺术是狭隘的,是短期效应的一个结果,所以产生泡沫了,这都是我们指导思想产生的问题,新媒体问题和这个问题是一样的,新媒体艺术家比较少的原因是不好卖,不好被收藏,所以做的人就少,国内年轻人最想去做的不是做作品。中国现在最缺的是项目执行经理,真正新媒体的活动策划或项目的执行者最缺,项目是比较大的,作品是有局限性的不过瘾,项目是有导演有演员有一堆东西往里面加,这些东西怎么来策划怎么来操作执行,最需要的不是专业人才,新媒体需要很多人来完成一个人是搞不定的他不可能博学到这种程度,他一定是跟科学家跟程序员来沟通帮助解决很多问题,这些人才遍地都是,中国专的人才不缺,控制项目的人缺,他要博学要懂所有的这些东西,我觉得除了我以外没有了,因为他得懂音乐,有现场经验,舞台经验,这都是你得在现场做几年才有的经验,把办公室的方案搬到现场去,这样的人很重要,要配合很多人把东西做完,这个人是很难培养的。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很多事情做不好。
真正的创意是和新媒体等同的
数字艺术中国:我知道你个人是希望多媒体艺术是走向主流的,就如同你做摇滚乐的时候同样也是希望它们走向主流一样,你觉得多媒体艺术走向主流的途径和形式是什么?
丰江舟:主流不是很准确的词,应该是面向公众比较确切。在乐队的时候,走向大众有两个方式,一个是你可以完全坚持你自己不用考虑观众,所有考虑观众的艺术都是不纯洁都会失败,你跟着观众走这是落后的,所以一定要引导观众,站在舞台上话语权要控制的很好,我们在话剧上叫假定性,在舞台上一站,观众买了票看你演出,他知道你要演出,这个时候他的假定性成立了,好像有个仪式感的感觉,你的假定性确定以后,要利用假定性来控制这个现场,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你现场控制的好,你又能把你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我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去接受,这是最真实的一种方式,一个好的乐队一定是这样做的。再说第二种方式,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很多人做乐队之前会问想去迎合观众,很多乐队都转型,转成比较流行一些,但实际上根本就做不出来,因为艺术是有规律的,假的东西是最没价值的,最没有感染力,流行音乐也不容易,要做的很有感染力才可以,我也认识许多做流行音乐的,像张亚东以前我们关系挺好的,像香港有些做流行歌曲的我们关系也很好,我观察他交往以后发现他是很有感觉的一个人,内心非常脆弱敏感,所以他做的旋律就很细腻很漂亮,我就做不了,这就是一个点,所以中国有这种方式的可能性是可以成功的,中国现在是一个一呼百应的时代,它的白纸比较多没有很好的积淀的东西。作为新媒体来说,新媒体的发展是必然的,西方早就已经走这一步了,政府投资建实验室,每年要消耗上千万的资金在里面,在欧洲至少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不只一个国家这样做,索尼、松下、麻省理工、比利时、北欧的一推国家、德国也是好几个,这些地方它发展十年,政府花那么多钱为了什么,真是为了当代艺术的发展那很可笑,就是为了推到社会应用的各行各业上去,这个理念就彻底改变了当代艺术的理念,新媒体就是改变传统,收藏体制要改,收藏的意思也要变,收藏数字跟收藏一幅画是两回事。在中国走向社会已经开始了,像电子艺术节是政府出资,这是很好的现象,已经看到开端了,北京这边比较保守些,我们也在合作争取这个目的,对方可能没这个理想但是我有这个理想,也是迟早的事情,我们会做一些示范让政府明白过来,就是真正的创意是和新媒体等同的。
数字艺术中国: 通过一次采访我知道以前你是喜欢听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的,后朋克,电子,JAZZ&BLUE,Grunge,METALCORE,电子核等,现在通常听些什么消遣?
丰江舟:我听音乐经历过好几个阶段,最早发烧友的时候是什么都听的,当然我有自己的偏爱我喜欢听后朋克,这世界上的朋克乐全部都听,朋克原来是单纯的一条线,后朋克变成了面,它平台很大,后朋克这个词有点像新媒体,它很大好像没有终结的感觉,摇滚乐的历史从50年代末摇滚乐开始,理查德、猫王出来成为偶像,谁看他们的演出就是披头士看他们的演出,然后十几岁成为偶像,摇滚乐到了68年的时候,那个时期的主流是硬摇滚,最牛逼的硬摇滚都是在那个时候,硬摇滚的核心是技术,新媒体和后朋克是不可举的。后朋克时期是病态的个性的,开始铺张开来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披头士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也有人做,只不过那时人们不关注。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幼稚的过程,有人在做,没人听就被淹没过去了。
数字艺术中国:介绍一下你在广东美术馆的声音装置作品。
丰江舟:是为了符合展览做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作品,我做作品的观念很清晰,我一定要考虑地域性,这才是最好的作品,一定是要考虑环境,你的空间是这样的一个空间,我做一个符合你空间的作品,而不是去莫名奇妙搬进来一个作品,然后我要考虑你这个地方是北京还是河南还是什么地方,观众要怎么进来看,都要了解清楚我们才来设计这个作品,那个作品就是当时的一个法国的建筑设计展览,广东美术馆不是中间是个大厅空出来么,那就利用它的空间来做这个作品,这个作品放在别的地方都是不合适的,自己做的作品一定要考虑这样一个元素,要因地制宜。
数字艺术中国:前段时间你在皮力的空间做过一个个展,当中有一个作品就是一个黑屋子,没有任何东西,那个作品你能介绍一下么?
丰江舟:那就是多轨的声音的东西,我最基本的想法是用声音来搭建空间,声音很有意思因为它很抽象,我们的耳朵和眼睛是同时使用的,在正常情况下是先试用眼睛,我们想要把眼睛盖起来,只用耳朵来辨别你的方位和对声音的感受,如果我在上面画了一个圆嗒嗒嗒嗒这么跑的话,你就知道这里有个圆,音箱这么摆你是能够感觉出来的,我这里有条线吱一下再来回撞一下,你就会知道上面有一个东西会下来,你就能猜出这个距离有多大,你脑子里就能出现这个无形的空间虽然你看不见,能够感觉到声音给你构建了这样一个空间的感受,声音的形状,其实没什么意思,为什么很多国内的艺术家对做声音作品比较困难,就是因为对声音的理解,你得真正玩过才能讨论。
数字艺术中国:你有好多方案没有实现的,顾振清的展览参加的是什么作品?费非飞呢?
丰江舟:我参加的都是表演,费非飞很无聊,就是几个屏幕。我做作品的感觉是很吃亏的,我很少会去找风格,一个是因地制宜根据环境来做,另外一个是我相信风格是人的一生的一个轨迹,你的思路是一条线索,要培养你感觉的风格表达出来,不是说你要创造一种风格然后一辈子做这种风格。我也是徒有虚名,都是做项目没有什么作品,但是多媒体剧可以体现我以前学过的声音、行为的经验、装置的经验、多媒体的经验可以用在里面,舞台剧的经验更不用说了,但我觉得它是一个比较能控制的是我几年来学到东西的一个表现,我还是比较自豪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作品。
本年度蓝色盛典“时代骑士勋章授勋仪式”邀请到国内著名多媒体装置艺术大师、央视中视艺术总监丰江舟先生亲自操刀舞台设计,将他开放、多媒体、跨领域的数字时代视觉艺术表现力融入到整个活动当中。丰江舟先生近年来一直从事实验音乐、当代艺术、舞台多煤体的工作,曾参与过由著名舞台剧导演孟京辉导演的《琥珀》、《艳遇》等话剧的音乐及多媒体部分制作,并于2009年担任《浮城游生》的总策划,是国内多媒体制作业的领航人,他的创作主体与媒介一直游走于中国的造型艺术与音乐之间。
晚宴现场以多媒体演出作为跨界多媒体的基本理念,结合机械舞台装置,以电脑编程为创作手段,灵活利用声音、光影的变化,完全颠覆传统艺术的传播性和影响力。丰江舟透露:“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增强现实的表达手法,试图和观众产生近距离的感官接触,超越单纯的视觉和听觉感知,让到场的所有嘉宾体验到多媒体语言在舞台剧中的奇特魅力。”本届蓝色盛典晚宴史无前例地呈现一次数字时代的视觉艺术革命,永远赶超时代的蓝色领航者精神在艺术领域将得到全新诠释。
蓝色盛典“时代骑士勋章授勋仪式”一直都坚持获奖人精神气质的发掘和表彰,并希望借助这些行业领航人传递同样代表进取、开拓、博大的蓝色海洋精神,把个人影响力发挥到最大化,让中国杯的蓝色领航者精神传扬,让时代骑士精神延续!
10月29日,由中国杯帆船赛组委会与《新周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2010中国杯帆船赛蓝色盛典˙时代骑士勋章授勋仪式在深圳举行。共有11位来自商界、电视界、演艺界、艺术界的杰出人士获得“时代骑士勋章”,以及3位“蓝调生活家”获奖者。
今天,闻名于世的BMW艺术车首次来到北京,于2007年1月7日-22日在中国当代艺术活动极为活跃的北京798艺术区的北京长征空间向艺术和汽车爱好者展出。四辆BMW艺术车和五位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以“美学变速”为概念创造的5件艺术品将同时展出。
汽车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生来就和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是因为汽车展现了工业设计之美,另一方面汽车与机动性、速度感、轻松和自由感这些联想和意念紧密相连,而美术、绘画和雕塑同样致力于以艺术的形式表达文明进步中的相同意念。不过,直到上世纪70年代,当考尔德、弗兰克•斯特拉、洛伊•李奇登斯坦和安迪•沃霍等艺术家投身于BMW艺术车创作时,汽车才演化为独特的艺术创作的对象。
在汽车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上创作,对艺术家的创造力提出了新的挑战。BMW艺术车就是过去30多年中世界艺术大师们在BMW车身上展现他们创作才华的结晶。本次展览是BMW艺术车2006/07 世界之旅的一站,这些享有盛誉的可移动的艺术品是第一次在北京展现他们的风采。参展的BMW艺术车包括以下作品:
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于1975年创造的世界上第一辆BMW艺术车。当时,他的好友身兼艺术拍卖商与赛车手的Hervé Poulain第一次参加勒芒(Le Mans) 24小时大赛,Poulain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连结他对艺术及赛车这两项毕生热爱的方式。他想邀请一位艺术家重新塑造BMW 3.0CSL (拥有480匹德制马力的BMW赛车)外观的提议,这个建议很快地受到BMW的欢迎,Poulain进而邀请了他的朋友艺术家Alexander Calder设计了这件可移动的艺术品,开创了BMW艺术车的先河。
参展作品还包括1990年日本艺术大师加山又造创作的BMW艺术车,选用车辆为一部BMW535i车型;1995年由英国大艺术家大卫•霍尼克创作的BMW艺术车,选用的车辆是一部强劲的BMW 850Csi;以及1999年美国当代艺术家珍妮•霍尔泽创作的BMW V12 LMR艺术车,这辆赛车获得了当年大赛的冠军,此后仅作为艺术品参展,该车是迄今已经问世的15辆BMW艺术车中最新一辆。
为了体现“恒动• 当代艺术对话”的主题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赞许和关注,宝马中国在长征空间的支持下特别邀请了5位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以“美学变速”为概念创造了5件绝无仅有的作品。BMW艺术车作为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可移动的艺术品充分体现了“美学变速” 的变速愉悦和移动的审美感,而五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完美的表达了速度与时光的变幻。
在这次展览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涉及到5个主题,包括丰江舟《复眼》 多媒材装置、何岸《关于时尚的15个理由之暴力》 雕塑装置、刘韡 《机器人》 装置及表演、王功新《资本主义的寓言》 影像及装置、张慧《“突然间永远不一样”》 多媒材雕塑装置及视频。他们通过现场装置、表演、视频作品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在一个急剧变速的工业化时代中艺术家对人类、自然、社会的文化态度, 体现了对时光与速度幻变的审美情趣。
BMW艺术车共有15件珍品,除上述四名艺术家外,还包括洛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安迪•沃霍 (Andy Warhol) 等著名艺术家。这些作品再现了艺术、设计和科技相融合的文化与历史轨迹,并曾在全世界众多博物馆展出,包括法国的卢浮宫、伦敦皇家学院、纽约惠特尼现代艺术馆、悉尼的动力房博物馆等。
宝马集团是世界领先的高档汽车制造商。凭借独特的美学设计,杰出的工程设计和制造工艺,每一辆BMW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被赋予了艺术美感。BMW艺术车将这种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京长征空间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工厂),由1600平米展示空间、综合功能空间和驻地创作部分组成。长征空间被称为中国视觉经济学的实验平台。“驻地创作”部分由国际与国内的艺术家、策展人和批评家长期在长征的驻地创作计划。以策划和展示为主, 在国际与国内多个平台运动的长征空间,以其敏感、动态 、多元和有机的方式, 显现当代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
09年青戏节,蜂巢剧场。
初看《浮城游生》这个题目,单看标题我以为是城市中的浮游生物,后来看了先期观演回来的一些评论,都很少有坚持到演出结束的,这是一出完全颠覆传统戏剧意义的演出,我在看之前的心理已经有了预期,按照当时的想法,心理上有了一种坐在激流勇进漂流船上爬到最高点要俯冲的准备。
上次见丰江舟还是《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第一轮演出的时候,他和老孟把DV支在我座位边儿上(丰江舟是该剧的多媒体制作),两个人指指点点,哈哈,演出结束后我还跟这个曾经的“苍蝇乐队”的主唱合了影……其实,我更喜欢的是《艳遇》里面的音乐,可至今没有原声……。
回到《浮城游生》,这部戏……严格意义上不算戏,我觉得就是一场多媒体秀,如果硬分的话,大概有10个左右的环节(回目),我甚至觉得这部戏的观众不应该是我们,其实应该是做戏的负责舞美形象专业人员等等的,这10个左右的小段落,单拆出一个来放到一个其他的戏里面,只要契合的好,就震了。
最后说一下演后谈,如果喜欢话剧的话,那么演后谈的信息量在和这场演出的对比中是更有意义的——
丰江舟:其实这本来就不是话剧,没人说这是话剧,这就是个表演的象征性的集合。
陈明昊:表演、影像、声音是不同的材质,它们可以单独存在,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搭配不同。我们尊重各种审美,如果能特别纯粹的感受这个空间,可能会有些不一样的体会。
观众:一直在关注这个戏,很多人表示了这个戏很难懂,我今天就带着这种心理准备来看这个戏的,结束后我觉得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剧的。有一个设置的不合理的地方,我觉得高价位应该放在后排,因为整体效果在后排观赏的会更完善。我觉得这个戏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我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也很有限,我也不知道跟导演设想的是否相似:城市和人都是在浮动、游动的,这部戏展现出来的就是运动的状态。里面女演员张开嘴而没有声音的表现是否是表示失语的状态?水结构的那一幕是否就是在说“温室效应”?另外有一幕是满屏的白色污染的塑料袋,剧中表现的就是人在建造城市,又在毁灭城市……我自己觉得这个戏很有看头,但是坦诚讲还是太小众了,建议剧组应该在演出前或者宣传前多做一些预防性的措施。
丰江舟:我个人还是以为前排的视角比较好,当然如果你觉得特别刺激的话,还是后排好一些。另外我觉得你所有理解的都没有错,但其实你想到的很多问题我没有想过,整个结果确实是在围绕城市,城市的一些在建造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与消亡。
观众:视觉效果比较精巧,我理解的这应该是一部碎纸机似的剧目,就是把一部完整的东西打碎,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演员表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结果,我想问问演员两女两男是否有什么特殊含义?我觉得这戏很有意思。
丰江舟:结束时演员坐在舞台前就是在反映他们也是观众,在看着台下的你们——你们也是演员,这一点对。另外,演员的性别及数量没有特定的意义,你们要是最后一场过来人数还会多(大笑)
观众:特别感谢几位演员的表演,很辛苦,我觉得前半个小时是很挣扎的,确实没想到这么受折磨,但这应该是我思考更多的舞台剧,我感觉它描写了抑郁的状况,另外舞台上散乱漂浮的字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我记下的就是“无间”“生息”。
丰江舟:我真不觉得这戏压抑、抑郁,常规的音乐是有好听的旋律,但是真正的音乐不是这样的,当你把音乐扩展到声音的范畴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进入剧场要关注所有的声音,其实这场演出的有的环节用到的音乐是在国外非常流行的,所以我们很多观念是受到我们客观原因限制的。
观众:这样的表演放到一个特定的环境,比如这种古典的环境,观众是不是确实会接受不了,但是如果换一个环境,会不会更好。其实这样的演出很正常,比如纽约约翰•凯奇在做无声音乐的时候会提醒观众你随时可以走。我想问问演员在演出的时候怎么看这个戏?
安娜(演员):我们在表演的时候是真实,在舞台上演出和在观众席上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郝蕊(演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看到这个舞台上的表现就很喜欢,我觉得真实就是最美的,刚才安娜也说了,我相信每个演员看到他看到的影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演这个戏我觉得特别好,我觉得一开始的观众的表现让我尴尬,我觉得艺术可以有很大的包容力,为什么我们不能对表演有更大的包容力,谢谢演员、谢谢导演。
观众:我一开始是抱着来看《恋爱的犀牛》同样的心态来的,虽然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但是还是很好的作品,希望导演和演员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我想问问导演对于场景的设置有没有特殊的要求。
丰江舟:演员是在寻找一些表演的语言,是跳舞?话剧?还是什么其他……这些都不太合适,也许有时候不演更好,但这并不是说这是一种设计,演员的状态也要表现在内的。第一次戏总是想表达很多东西,结果出来的可能表现的就很多、很杂。我个人其实还是很期待公共空间的演出的,我也开始要体验观众在演出中充当的角色,这也是推进自己的一种态势、过程。
观众:我觉得这很像实验电影,强调了都市元素,传统中国的思维是很模式化的,这个戏很抽象的,光影多媒体承载了很多具象化的东西。我想问问第一幕的传送带和类似搜索电波的声音表达了什么?
丰江舟:我个人还是觉得内容不是很重要,看这个戏真的不要去解释什么,解释这个戏就太离奇了,应该是什么也不用解释。